始建于1980年代的某职工家属院里,一场因加装电梯引发的侵权赔偿案引发社会关注。南通中院近日作出终审判决,裁定阻挠施工的3单元业主张某需赔偿2000元经济损失,为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划出法治红线。
这座历经数十年风雨的砖混结构住宅楼内,2号楼1单元的老年住户占比超六成。在社区居委会协调下,经过三个月的民主协商,该单元全体业主在2024年6月与本地知名电梯企业签订加装协议。从规划审批到施工许可,从社区公示到管线迁移,整套流程历经四个月合规审查,最终于10月8日启动基坑开挖。
施工推进至第七天,毗邻的3单元业主张某突然持铁棍强行拆除施工围挡。其声称"地下渗水危及楼体安全",并将手机拍摄的局部积水视频上传至业主群。尽管施工方当即暂停作业,邀请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现场勘验,确认渗水系临时性地下水上涌且已完成防水涂层修补,张某仍持续破坏防护网、阻挠建材运输,导致工期延误12天。
"司法鉴定显示,加装电梯位置距离3单元外墙达8.6米,远超出常规安全距离。"案件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着重指出,张某主张的"墙体开裂风险"既无专业机构认证,其破坏施工设施的行为已构成《民法典》第1165条规定的过错责任。考虑到张某系退休工人且首次违法,法院在核定3500元直接损失基础上,酌情减免部分赔偿金额。
该案判决书特别援引最高法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司法指导意见,强调"不得以非正当理由妨碍多数业主合法权益"。据住建部门统计,南通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纠纷中,超七成因相邻权争议引发。中国政法大学物权法专家解读,本案确立了两大裁判规则:一是专业检测报告优于当事人主观判断,二是补偿性赔偿需结合行为人支付能力。
眼下,涉事电梯井道已完成混凝土浇筑,预计春节前投入使用。社区网格员向记者透露,已组织法律顾问团队建立"加梯纠纷预判机制",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预演施工影响,从源头上减少邻避冲突。这场价值2000元的法治课,正为全国2.5万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供着鲜活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