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超大城市里,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步伐并行不悖。
从海珠区工业大道的“丰”字形电梯连廊,到越秀区水荫路的成片连片加装电梯,广州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,为百万居民铺设了一条条通往便捷生活的“幸福梯”。
自1997年批准第一台加装电梯以来,广州历经27载的持续探索与改革创新,建章立制、优化服务、强化管理,逐步破解了多方诉求协调、技术规范遵循与楼宇安全保障等难题。截至2024年9月底,全市累计推动加装电梯批复通过18005台,建成15190台,惠及居民超百万,审批和建成数均位居全国之首。
近日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记者深入海珠区、越秀区加装电梯的社区一线,探寻广州市加装电梯领跑全国的“秘籍”,又是如何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便捷出行的幸福图景。
多方协商
敲定最优方案
在海珠区工业大道中375号,一座巨大的“丰”字形电梯连廊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座建筑由6栋楼通过“丰”字形连廊连接,并加装了一台电梯,解决了100多户居民的上下楼难题。业主毕阿姨告诉记者,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,爬楼梯上下楼十分不便。
早在2016年,大院便成立了“加梯小组”,大多数人赞成装梯。然而,由于这几栋楼布局特殊,负一层至二层是裙楼商铺,三至九层为塔楼,考虑到楼板的承重问题,难以在每个楼栋都加装一台电梯,住户们只能另寻他法。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工作人员介绍,该项目设计方案在申请报建阶段进行了多次调整。海珠区分局与业主、设计单位展开沟通,结合业主意愿和预算,最终多方协商一致,敲定了一个合适的设计方案:建一台落地式电梯以保障承重能力,并在5.5层和7.5层架设一条主连廊和六条分连廊,采取“丰”字形布局确保楼间距合理,避免对楼栋采光造成严重遮挡。
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介绍,这种“丰”字形的设计减少了梯井,住户集中使用一台梯井,避免了传统模式在楼板上穿洞、多梯口架设多条梯井的做法,降低楼宇承受荷载,减少建筑结构改动,能够最大限度保障结构安全,也兼顾了保护建筑原有风貌。一条共用梯井让市民出行无需接驳换乘,也节省了用地面积,降低了经济成本。
“以往一台电梯梯口的造价需要60万左右,而这个小区电梯、梯口、连廊的总造价为200万元,平均一个梯口的成本在30万左右。”毕阿姨表示,住户们很赞成这个方案,平均每户出资2万多元,最少的是1万多,最多的是3.4万元。去年底,大院100多户居民终于用上了电梯,圆了多年的“电梯梦”。
化解纠纷
基层治理显成效
加装电梯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基层治理智慧的考验。在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,一部部崭新的电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。然而,新装一部电梯并非易事,不同社区受制于当地条件,加梯方法各有千秋。
海珠区沙园街道户籍人口6.66万,其中60岁以上老人1.91万,约占28.68%。辖内房屋大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住户以退休职工为主,高层住户老人群体较多。在加装电梯推进过程中,片区因各种问题面临部分群众不支持、邻里矛盾激化等现实难题。沙园街道奋勇社区党委书记许立是广州市加装电梯“四师两员”志愿者成员,他表示,街道提前介入,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,能事半功倍地实现科学加梯。
(本文章转载自南方+客户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