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河南日报
□唐伟
“为了换电梯,150户业主竟然整出一套‘十万个为什么’!”老旧电梯该修理还是更换、谁来牵头、费用如何分摊……伴随着诸多争议,26岁房龄的上海红枫公寓历时5年才完成老旧电梯的更新。回忆起换梯的点滴,上海古北新城党总支副书记朱莉彬禁不住感慨。(据11月6日《海报新闻》)
电梯属于特种设备,安全性与便利性同等重要。老旧电梯由于服役年限较长,出现问题的概率更高,随着电梯拥有量的绝对增长,使用年限超过十年的“高龄”电梯数量也水涨船高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在电梯保有量、年产量和年均增长量上均维持世界第一,使用15年以上的电梯已经超过80万台,20年以上的电梯超过17万台,大量电梯若不及时维修保养,一旦出现安全事故,危及住户的生命与健康。
电梯作为易耗品,购置时需要一笔较大的开支,日常的养护、维修和更换更要持续投入。根据《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》,每15天就需要保养一次,累积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支出,老旧电梯因为故障率较高,维修和保养的成本更高。一些小区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,让本应及早淘汰的电梯超期服役,在维保方面的要求更高。老旧电梯面临着“缺人又缺钱”的维保困局,成为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和社会难题。
从现实情况看,很多责任主体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、界定不明,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,是导致老旧电梯“缺人缺钱”的根本原因。不少业主认为交过物业费,电梯问题就应该归物业管理,主人公成了旁观者甚至阻碍人,即便不差钱也难以达成共识和形成合力。可见,老旧电梯维保难的困局在于责任体系缺失,无论采取何种破题的方式,前提是明确老旧电梯维保的主体责任。老旧电梯维保涉及业主、物业、业委会、银行、电梯厂家等多方主体,谁来统筹、谁来组织、谁来实施?形成各负其责、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,是破解老旧电梯维保难题的关键。
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,本着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原则,老旧电梯从安全到保养,再到维修更新等方面,已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源渠道。“以旧换新”政策统筹安排 3000 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,用于支持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。山东省尝试电梯“保险+服务”模式,已在多个地市展开试点,取得了较好的成效。更多地方采取居民自治的方式,以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筹资的方式给予解决。
构建清晰完整的责任体系,明确“有人管”“有人干”的责任主体,老旧电梯维保才能确认主体责任。为此,相关部门要发挥统筹作用,让业主、物业、业委会各司其职、各尽其能,形成强大合力,老旧电梯维保难才能实现源头之治。